【SFS】关于电磁炮的原理剖析和发展企划
研发历史:
众所周知,对接口在以上的高版本加入了磁力可调这一设定
根据这一设定,诞生了很多有趣甚至是划时代的设计,如磁推,导弹导引头之类
在对磁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,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
(资料图)
在磁推尾部破损后里面的核心被弹射了出来
作为资深武器研究者,我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在武器设计上的潜力
最初的架构很简单,就是单独的负磁设计(斥力炮)
当然为什么不做想必大家都很清楚,有人做了IFC你这原理明显和我这不一样怎么还跑我视频底下拆我台啊(恼(顺便说下我和他MCPVP7:3)
对接口有个小特性,它的磁力是有范围的,也就是说,它不用两个对接口完全对齐就可生效,这个特性启发了我,于是第一代电磁炮诞生了
原理详解
电磁炮,顾名思义,是由磁力来推动炮弹来实现开火,所以并没有后坐力
炮弹底部为一个负吸力对接口,负责加速炮弹(其余对接口都是0磁力的)
首先,通过炮管底部的对接口分离来推动炮弹滑动一段距离(1格以内最好,但要保证不会重新对接上)
通过炮管尾部的对接口让炮弹达到突破速度(后面会讲)后炮弹进入炮管中部,当炮弹上的对接口进入线圈加速段时会进行2段加速,使速度进一步提升至1400+m/s(这是能看到的最高速度了)
其中最难的部分不是如何加速,而是如何避免加速线圈的反作用力
这可能说的不太清楚,主要是一个特性的问题:
在SFS中,对接口有一个磁力范围,虽然主要是位于对接口前部,但这个范围也是包括对接口后部4格(+-格)左右以内,并且会相互影响(需要至少相距8格才能完全避免影响)所以需要足够的速度来突破这个影响,炮管尾部的对接口就是用来加速炮弹至突破速度(大概170~210m/s左右)
炮弹达到突破速度后到了炮管中部会受到加速线圈的进一步加速(原理参考现实电磁炮),炮弹尾部的负吸力对接口持续排斥普通对接口来加速
建造要点
炮弹对接口在分离后必须至少和炮管底部对接口相距格
炮管内壁必须采用太阳能板(参考示意图)
在分离后炮弹尾部对接口必须和加速线圈的首个对接口相距8格(不包括对接口)
炮弹必须是正质量(目前架构)
尾部的初始加速对接口不得超过或齐平炮弹尾部的负吸力对接口
目前架构的电磁炮只有炮弹上的对接口是负磁,其他都是0磁(理论可以改负磁)
口径理论上没有限制
现在的电磁炮架构在大气层内打不远,并且会有严重的翻滚,适合作为太空战舰轴炮
威力取决于你的炮弹
优缺点及未来目标
优点:没有口径限制(理论),帅,可以无限加速(还是理论),无后坐力,几乎可以无视比较薄的护甲(能无视4格左右),炮弹没有限制(只要是正质量就行,可以用负质量做弹头)
缺点:技术不成熟,炮弹轨迹玄学,后效玄学(可能完全过穿),目前无法重新装弹(不过理论可行),大部分优点还没有实际验证
未来目标:把上面理论可行的全验证了
总之,这可能是一个划时代的武器,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,逐渐消逝于SFS新武器的洪流中
——一只精苏的滑稽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