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带学生出大山,无奈他们最终仍选择山区,支教老师的话引人深思
教育是国之根本,国家想要发展就需要一些优秀且高质量人才,因此教育越来越被重视,但我们都知道,我国国土辽阔且地大物博,各地经济差异较大,也出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。
城市的教育资源好,师资力量强大,这些都能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,但是反之一些乡村,甚至是偏远的山区地区,则是恰恰相反,不过一位支教老师说,想带学生走出大山,无奈他们更喜欢这里,这是为什么?
(资料图)
想带学生走出大山,无奈他们更喜欢这里,支教老师的话引人深思
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,都会去一些偏远的山区支教,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要考老师的同学来说,这也是给了自己一次锻炼和历练的机会,不少学生也都很愿意去,认为支教很有意义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有时候支教也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,一位支教老师说,通过自己在小学支教的这2年,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以后的道路,感到很迷茫,老师也直言说到:本想着能够带学生走出大山,但感觉他们更喜欢这里。
或许是地区的原因,学生没有见过太多的世面,说话方面方言也很重,老师在课堂上讲课,也会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,沟通起来比较吃力,学习与授课的效率很差。
而且山区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,跟着爷爷奶奶长大,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很重视,觉得能识几个字,上几天学,老师帮忙带孩子就够了,而这里多数学生都需要干农活做家务,所以也没什么时间来读书写作业。
老人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,也不在乎他们的成绩,更不在乎他们未来的发展,能不能走出大山也都无所谓,因此不少孩子即便是六七岁了,也不会十以内的加减法,更不会拼音和一些汉字。
孩子的家长认为,只要把学生送给老师教,似乎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,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放纵,这也让支教老师看不到未来,觉得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,也不急于然给孩子们走出大山。
学生一定要走出大山吗?网友们的意见不统一
听完老师说的话之后,不少网友对这位老师的观点不赞同,觉得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,本身就是根深蒂固的,虽然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,但以“拯救者”的身份去教育他们,还是有些严重了。
重点是他们的家长都不介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,也不介意孩子重复他们走过的路,一个支教老师又能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呢?有网友说“支教老师的想法还是太简单了”,也有人说老师对山区充满偏见,学生一定要有走出大山吗?
但我们换个角度想,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这是很自然的道理,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未来更好,拥有一份好的工作,有更好的收入。
但是山区的经济水平以及发展都不容乐观,在交通、建设和教育方面,可以用落后来形容,十分不利于学生发展,可普通家庭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,想要拥有这些,就需要好的教育,去更好的地方立足,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,所以走出大山也很有必要。
教育固然重要,但光靠学校力量并不够,家长也要配合
大山里的孩子固然缺乏教育,也缺乏更好的师资团队,但如果支教老师能够用心教学,学生能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老师的任务,其实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,但是横亘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题,还有一点是家长的不配合。
山区下生存的老人,觉得孩子念书没用,因此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很排斥,也不积极,在这种条件下,学生也不会得到更好。
所以想要孩子以后有出路,必然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,尤其是针对孩子进行的重点培养和教育,光靠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,所以还要靠家长完成。
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阶段,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,因此不管是大山里孩子,还是城市中的孩子,作为父母,都应该重视家庭教育,多陪伴孩子,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。
总体来说,山区里的孩子一样会成功,也有不少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向胜利,所以不要觉得学习不重要,毕竟在这个看重学历的年代,似乎学生只有学习,才能为自己获得更好的未来,成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。
今日话题:你觉得大山里的孩子,未来有没有更好的出路?
标签: 引人深思